health care
發布時間:2025-10-11 瀏覽次數:103
寒露養生:滋陰防寒,斂神固精,為冬藏做準備
寒露驚秋晚,朝看菊漸黃。當清晨的露水凝澈欲結,泛起森森寒意,我們便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“寒露”。此時,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步入深秋,天高云淡,層林盡染,晝暖夜涼,溫差顯著加大。
寒露的到來,標志著天氣從“涼爽”向“寒冷”的過渡。養生重點必須從秋初的“防燥”轉向深秋的“防寒防燥”并舉,核心在于“滋陰潤肺、保暖固表”,為即將到來的冬季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。
一、 起居養生:順應“收藏”,早臥早起
1. 防寒保暖,尤為關鍵
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。”這是一條至關重要的養生諺語。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點,也是最易受寒邪侵襲的部位。此時應撤去涼席,換上棉被,睡前常用熱水泡腳,溫暖經絡,改善血液循環。
尤其要注意頸、腰、腹、膝關節等關鍵部位的保暖,避免“秋行冬令”,引發感冒、咳嗽或舊疾復發。
2. 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
《黃帝內經》教導我們秋季應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。早臥以順應陽氣的收斂,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。保證充足的睡眠,是秋季“收藏”之道最好的實踐。
3. 開窗通風,保持濕潤
深秋氣候干燥,室內可適當使用加濕器,或放置一盆清水,以緩解鼻干、咽干等“秋燥”癥狀。同時,也要在天氣晴好時勤開窗通風,避免細菌病毒滋生。
二、 飲食養生:潤肺益胃,少辛增酸
寒露時節,燥邪與寒邪并存,飲食調理需更加精細。
1. 重中之重:滋陰潤燥
繼續多吃些白色食物以潤肺,如雪梨、銀耳、百合、山藥、蓮藕等。可以制作冰糖雪梨羹、銀耳百合粥等溫潤的湯羹,既能補充水分,又能滋陰潤燥。
推薦湯品:蓮藕排骨湯。蓮藕熟吃性溫,健脾開胃,益血生肌,與排骨同燉,湯鮮味美,是寒露時節平補的佳品。
2. 適當進補,培補元氣
民間有“寒露吃芝麻”的習俗。黑芝麻、核桃、花生等堅果類食物能滋陰益精,潤腸通便,非常適合此時食用。
可以適量食用一些溫和的肉類,如雞肉、牛肉、鴨肉,以增強體質,抵御漸寒的天氣。
3. 少辛增酸,以利肺氣
“少辛”:減少蔥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散之品的攝入,以免過度發散,耗傷津液。
“增酸”:適當多吃一些酸味水果,如山楂、葡萄、石榴、柚子等,酸味能收斂肺氣,防止秋燥傷肺。
三、 運動養生:動而適度,忌大汗淋漓
“秋主收降”,此時的運動也應遵循這一原則。
1. 選擇溫和舒緩的項目
如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慢跑、健走、瑜伽等。這些運動能活動筋骨,提升陽氣,又不會導致大汗淋漓,損耗元氣。
登高仍是此時極佳的運動。望遠可舒解悲秋情緒,爬山過程能鍛煉心肺,但需注意保暖,量力而行。
2. 把握“微汗”原則
運動到身體感覺溫暖,微微出汗即可,切忌如夏季般大汗淋漓。出汗后應及時擦干,切勿吹風,防止寒邪入侵。
3. 時間宜晚
最好等太陽出來之后再進行鍛煉。此時氣溫回升,空氣中的污染物也有所消散,更有利于健康。
四、 情志養生:保持樂觀,遠離悲秋
“秋風秋雨愁煞人”,深秋的肅殺景象易引人憂愁。
多曬太陽:陽光可以驅散陰郁,補充陽氣,改善情緒。
培養閑趣:多聽一些舒緩歡快的音樂,練習書法,與友人品茶談心,或到戶外欣賞漫山紅遍的秋色,都有助于保持心神安寧,樂觀豁達。
總結:
寒露時節,是一曲秋冬交替的序曲。養生之道,貴在 “和””——調和體內的陰陽,調和人與自然的節律。通過精心的起居、溫潤的飲食、舒緩的運動和安寧的心神,我們便能從容應對季節轉換,安穩地迎接冬天的到來。